繁体   简体  

介紹「聖經輔導學」

(刊登於《今日華人教會》2002年四月,p. 47-49

張逸萍

 

            幾個月前收到鍾昇華博士的電郵,知道他準備到美國新澤西州的國際福音佈道神學院教授聖經輔導(Biblical Counseling),不禁為這個消息歡欣雀躍,因為根據筆者所知,這可能是華人神學院中第一次開班講授聖經輔導,現在鍾博士已經完成了他的講課工作,筆者希望趁著這個機會為華人教會介紹聖經輔導學。 

發展歷史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開始心理分析之後,各門各派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學隨著產生,屬世人士漸漸倚靠這些理論和技術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技術被一部分基督徒所接納,開始影響教會,慢慢的,很多神學院亦開設各種樣的輔導訓練,基督教的寫作,甚至講台,也受其影響,尤其討論生活問題的書籍和文章更是如此。 

            大約二三十年前,在基督教輔導界中,出現了聖經輔導學,這一學派的人士因為堅守聖經是信仰(faith)和行為(practice)的唯一和足夠的原則,所以相信研究和應用聖經,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開山的神學家是亞當斯(Jay Adams),可稱為聖經輔導之父,接著之後,有很多其他的聖經輔導員和作者出現,譬如麥亞發(John McArthur)和鮑力生(David Powlison)都是現時聖經輔導界的名人。開設聖經輔導的地方有韋斯敏斯德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和三一神學院(Trinity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 Newburgh, Indiana)等等神學院和其他機構。信仰純正的美國基督徒,尤其是那些比較保守的人士,都非常歡迎聖經輔導,認為它正中時代的需要。筆者家居美國,鄰近有一家基督教書店,筆者留意到該書店的輔導書櫥,常常有四份之一到三份之一的書籍是聖經輔導學派的作品,於是免不了掛念華人教會,但願聖經輔導亦早日在華人教會展開。 

基本信念 

            幾年前美國遠東廣播公司翻譯了約翰布魯格(John Broger)的一本聖經輔導手冊——《面對自我》(Self-confrontation),書面儼然寫著﹕「以新舊約聖經作為信心和行為的唯一權威原則」。書中序言作如下介紹﹕布魯格是遠東廣播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他曾經在聖經學院選修基督教輔導,後來在事奉中常有需要輔導別人,所以他鑽研書籍,嘗試找出辦法,但是這些書籍都是人本主義,以推測為依據,並且各持大相徑庭的取向,可見這些人的想法都與聖經大異其趣。於是他開始研究聖經輔導,並且於1974年成立了聖經輔導基金會。

            《面對自我》書中所列舉聖經輔導的基本前設(第三課,第二頁),其實亦是其他所有聖經輔導員、支持聖經輔導的神學家、和聖經輔導組織所持有的信念﹕ 

1)聖經的完備性——既然神的話是信仰和行為的唯一權威,也是我們生活各方面獨一而合法的衡量標準,你就不應該依靠其他辦法。神的話已經給你希望,並且提供改變的方向(包括思想、言語和行動),足以裝備你去行各樣的善事(詩十九7-11、箴三十5-6、西二8、提後三16-17、來四12、彼後一3-4),並使你有像基督一樣的服事態度(林後三5-6、腓二5-8)。 

2)聖靈的必須性——只有靠聖靈的能力,你才能活出一個豐盛的生命(約十四26、十六7-14、羅八5-11、林前二9-14、弗一13-14、五18)。 

3)禱告的重要性——一個由聖靈掌管的生命缺少不了禱告(詩一四五18-19、太七7-8、弗五18-20、六18、帖前五17、約壹三22)。你要照神的旨意專一禱告,並且把人或事不住地在禱告中帶到主面前(路十八1、弗六18、腓四4、西四2、帖前五17、提前二1、約壹五14-15)。 

實際例子 

            臨床心理學教授艾梅(Gary Almy)信主之後也看見神的話和世俗理論所為人提供的解決辦法有所不同。在他一本剛剛出版的書中列舉了一些實際的例子﹕《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曾經有一篇文章,標題是「一代的債務人」,作者形容現在的人都曾經受到別人(尤其是父母)的傷害,並舉出三個輔導過案﹕麗莎因為祖父重男輕女,所以自尊/自信(Self-esteem)不足。保羅性濫交,因為當他在中學的時候,他的雙親太忙,沒有多花時間和他在一起。嘉倫的父親拋棄母親,所以她內心憤怒。艾梅說,作者並沒有指出這些案主的罪,只看見他們心靈破碎,都是因為不良的環境和別人的罪。如果換了一個聖經輔導員,就會告訴他們,罪怪父母是非常嚴重的罪,而事實上,麗莎的自信可能是太高,保羅花了太多時間在自己身上,嘉倫應該感謝神,因為她的母親沒有離棄她。(《How Christian is Christian Counseling?》p. 198-204) 

            艾梅又談到抑鬱症(depression)的問題,因為近年患上抑鬱症的人甚多。聖經雖然沒有使用這個現代名詞,但是聖經曾經形容很多抑鬱的例子。(譬如﹕撒上十八8-9、王上廿一2-4、詩三十二3-4等等)聖經不認為抑鬱症是因為壓抑憤怒、自信不足、或者童年時曾經受到虐待所引起的。受苦是因為人類墮落而有,但是神有恩典,祂讓所有事情發生,都成為信徒的好處。這樣的疾病可能有目的,為了管教祂所愛的孩子,或者為了祂的靈命長進。然後艾梅說一個依從聖經原則的基督徒心理醫生應該先查明病人是否有引至抑鬱的生理毛病,如果沒有的話,病人大概有靈性上的問題,醫生會為他推薦良好的聖經指導。(同上書 p.305-309,298,299-303 

輔導原則 

            非常有趣,筆者發現鍾博士的經歷及信念和上邊的幾個人類同。他起初在大學裡主修心理學,慢慢察覺在學校所學的和聖經有出入,為之困擾,經過一位牧長的提醒,他馬上改讀聖經輔導學,夫婦二人發展了一個「基督中心輔導——盟約模式」(Christ-centered Counseling—A Covenant Model)的課程,因為他們堅信以基督為中心可以帶來豐盛、積極、和得勝的人生。 

            鍾博士告訴筆者,聖經中有很多輔導的原則,譬如耶利米書十七章5-10節形容一個人在「炎熱」(困難)中有兩個反應,第一個有如「沙漠的杜松」,比喻不合聖經的思想和反應,第二個有如「樹栽於水旁」,比喻聖潔的思想和反應。結果前者「不見福樂來到」,後者卻「葉子青翠…結果不止」,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不是因為環境有所不同(他們都同在「乾旱」中),完全是因為這兩個人的內心不一樣﹕前者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後者「倚靠耶和華」。鍾博士繼續解釋,人所處的困境,無論來自他人或者自己的罪,都可以依靠神的辦法來解決,所以在輔導的時候,輔導員必先找出案主所處的「炎熱」和他的反應,更須幫助他明白,只有基督才能了解、醫治、解救人生的各種問題。聖經輔導員不把聖經當作譴責人的工具,反以一個慈愛的態度將案主帶到基督面前。人本主義方法,如溝通技巧、積極思想、研究原生家庭和環境的影響,叫人更自我中心,只有返回神面前,才是根治之法。 

尾聲
 

            國際福音佈道神學院的院長楊摩西牧師說,他決定增加這課程,因為他願意學生對不同的輔導方法有一個正確的了解,並且他希望學生日後完全根據聖經去輔導別人。筆者向楊牧師請教,他是否願意向其他華人神學院推薦聖經輔導呢?楊牧師毫不猶疑地說,「當然囉!」 

            華人教會最近有一個可喜的現象,大家開始注意聖經的權威,推進歸回聖經的運動,實在難能可貴。聖經不但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又是行為的唯一權威。所以當教會教導信徒的時候,在信仰教義和生活行為兩方面都應該遵守「唯獨聖經」的原則,輔導其實是教會教導的另一種方式,當然也應該完全依照聖經。所以筆者祈望更多的華人神學院開設聖經輔導課程,教牧人員運用聖經原則輔導,也希望有志輔導的弟兄姐妹和神學生選修聖經輔導,更希望華人神學家參與研究。 

「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427282817463559?pnref=story

回「介紹聖經輔導」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