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药到病「随」

转载自﹕ https://agora0.gitlab.io/pen/21q2/stand/2021/04/05/STAND-%E8%97%A5%E5%88%B0%E7%97%85-%E9%9A %A8.html  

 【文:叶子;图: Sideways Film

med-sickness-02 

情绪病已成为流行都市病,以往情绪病多以心理辅导及对话治疗缓解,但自1970年代起,精神科医生开始将精神失常归类疾病,认为病因是脑部化学物质失衡,主张以药物治疗,并慢慢将这套理论向公众推广。据过往统计,每5名美国人中,就有1人每天服用精神科药物,包括700万名18岁以下儿童。正所谓药有三分毒,药物既能治病亦可致病,有不少曾经长期服用多种处方药物的情绪病患者认为,精神科药物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比病情本身的影响更严重、更长远。

大学生丽碧嘉11岁时因不想上学、体重大跌,被诊断患上抑郁症,父母本希望她接受心理辅导,但治疗师却建议以药物治疗。服药一段时间后,丽碧嘉开始出现幻觉,后来因病情严重多次入院,结果被处方更多药物。虽然医生有解释药物的副作用,但只是轻描淡写,令丽碧嘉父母最初选择相信药物疗效;但目睹女儿由最初轻微抑郁变成严重精神病,终于令他们怀疑药物有问题。虽然医生大力反对,但父母坚持为丽碧嘉停药,停药数月后她再无出现幻觉,只余下最初的焦虑及饮食失调问题,现时已经康复。

不过,能及早发现药物负面影响,成功戒除药物并康复的例子只属少数。自小成绩优异的戴夫长大后成为海军,更被军方挑选入读著名大学,修读卫星系统工程,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入学第二年,在学业及感情压力夹击下患上情绪病,向大学精神健康诊所求医后获处方几种药物。服药初期,戴夫感觉明显好转;加上开展新感情,生活重回正轨,以为自己完全康复。可惜8个月后,戴夫再次感到情绪低落,出现失忆、性功能障碍等情况,他深信是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的结果。当他向医生提出看法时,医生只为他处方更强的药物,戴夫终厌倦药物的束缚,决定自行全面停药,但操之过急带来强烈的药物戒断症状,令他严重抑郁,更多次尝试自杀;戒药4年后仍受戒断症状影响。

有患者亲证精神科药物「越食越病」,但药厂面对这块赚钱「肥肉」;并无选择投放资金研究以改良药效,而是花钱宣传与包装。有记者及医生发现,不少精神科药物的测试结果显示,药效在服用最初数星期明显,但长期服用则会带来反效果,甚至会令病人上瘾无法停药。不过,药厂撰写研究报告时,多数只强调药物的短期药效;再花钱聘用名医作顾问,将药物包装成效用显著、值得信赖;久而久之,不少精神科医生渐渐忘记药物的副作用,亦忽略病人的真正需要。 

大部分情绪病源于生活压力、伤痛经历等,身边人的体谅与关怀,比单纯倚靠药物疗效更大;在服药及停药前,除了听从专家意见,亦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及后遗症,再作合适决定,不要轻易放弃健康的主导权。

港台电视节目《 31看世界》(电视双语广播,本集于4月7日播出)节目逢星期三晚上9时30分在港台电视31播出。港台网站tv.rthk.hk及流动程式RTHK Screen视像直播及提供节目重温。 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31seetheworld



 

请继续观看﹕

31看世界(2021)药到病「随」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F411e7k r /

一个短版本﹕「 31看世界(2021)药到病「随」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Bv6hZTguU



 

 

回「抑郁症」页 

回「心理和生理问题」

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