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这么多的恐惧和焦虑

 张逸萍译自:So Much Fear and Anxiety” by Ed Welch,  April 18, 2018https://www.ccef.org/fear/

 

 

牧养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就是叫经文有意义,让它与日常的挣扎息息相关。在日常挣扎中,恐惧和焦虑很可能排在首位,真的无处不在。下面是我在过去二十四个小时中遇到恐惧和焦虑的例子:

有一个十岁的孩子,第一次上主日学而没有哭泣和惊慌,我和孩子的父母一起庆祝。

一个四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的身边时,身体上一定有的焦虑症状。我被问及怎样帮助他,父母想知道他们将如何让他去上学。

我和一个人谈话,他本来担心自己的财务状况,但已经克服了。

我再次读到“缓解紧张局势,是持续上瘾的原因。

我梦见自己迷路了,失去了行李,没有实现自己曾经讲的话,而且通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我自己的焦虑梦的典型版本。

换句话说,那一天我并没有外出太多的地方,否则,我就有好几页的故事可以讲。我记得当我写一本关于这个题目的书时,我曾邀请人们告诉我,关于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在一百多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否认有任何焦虑,但是很快,他又有了一些后续问题,很快就找到了几十个。

上帝已经对恐惧和焦虑的人说话了,他说了很多,都是充满希望的话。 这里是圣经中出现的几个主题

恐惧和焦虑,显出我们的脆弱,多於显出我们的罪恶 世界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我们是有限而脆弱的人。我们的能力在于圣灵使我们能够相信耶稣并爱别人。除了我们个人的信心和顺服之外,我们几乎没有控制事情的力量。因此,针对焦虑症的一个突出的经文说「你们这小群,不要惧怕」(路十二32)。小群是我们脆弱和软弱的明确表述。

可能使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不要怕」的命令。但是,这希腊文的命令,不仅仅只是一项跋扈的法令。在登山宝训中,耶稣不断地对穷人和无能为力的人,表现出同情。所以这样的话,是邀请你信任耶稣。

因此,恐惧和焦虑的人,可到那位了解我们的软弱的上帝面前。他是我们的富有同情怜悯的大祭司。预期听到他温柔的鼓励;预期听到他忍耐地重复他最伟大的诺言「我与你同在」。

你还可能预期,随著年龄的增长,你会有更多的焦虑。我们的恐惧指出什么事物对我们重要,例如被人接受纳,钱财,爱,健康以及我们所爱之人的幸福。我们最好将这些理解为人类的普通欲望,上帝也认真对待它们的。但当这些劫持了你时,我们可以期待焦虑。随著年龄的增长,它们可能增加的原因是:健康变得越来越脆弱, 我们在就业市场上无法竞争,我们有更多自己爱的人,并关心他们的福利。

转向耶稣。如果圣经中有什么关于恐惧的命令,就是这样: 当我们害怕,而且我们定会有害怕的时候,我们应该转向耶稣。这是上帝在我们生活中的呼召,也是我们在忧虑中不断成长的抱负「我惧怕的时候要倚靠你。」(诗五十六3)。我们可以尝试依靠自己,似乎我们可以管理和控制我们的世界;也可以尝试拒绝我们的忧虑,似乎担心本身可能使我们免受未来威胁的捆绑。但是,没有用的。

在焦虑时刻相信上帝,是需要练习的。这是一种属灵技能,没有我们意识得那么自动产生。通过练习,我们将能够更快地转向耶稣,并以实际消除焦虑的方式。不会马见效。上帝做事的方式是,让我们对他的信任和信心增长,并爱他。如果焦虑症立即消失,我们将减少向他求助,这反而对我们不利。

如果我们不求助于他呢?我们就只有在这情形上得罪神。我们必须承认,除了他以外,我们还需要其他东西。我们认罪,我们的欲望已成为我们最珍惜的东西。然后,我们转身谦卑地听他的话。作为孩子,这样可以增进我们相信父亲的话的技能。

找一段经文。由于恐惧和焦虑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加上有300多段经文,都清楚地讲到,因此你讲道可以讲这些问题。参考一些普通的经文(例如,诗五十六3,太六25-33,路十二22-34,腓四5-7,彼前五6-7)或比较不常用的经文(例如,书一6-9,王下六8-17)。作为整个会众的回应,提供一些有关恐惧和忧虑的文章的清单,并要求每一个人,包括你自己在内,当出现恐惧和焦虑时,找出一个可以属于他或她的经文。如果你在教会里有小组,小组可以举行一两次会议,让每个人都讨论这些段落。每个人都有转向主的具体方法。

你的讲道日程可能已经满了,所以现在可能没有什么空间了,但是在考虑将来的计划时,请记住这一点。即使在焦虑情绪几乎没有减轻的情况下,你也可能留意到一些人,变得越来越熟练于转向耶稣。想一想,他或她的故事,可以怎样与他人分享。最好的故事,不是那些在挣扎问题得解决的故事,而是在困难中,信心不屈不挠的故事。

 

作者:

https://www.ccef.org/wp-content/uploads/2019/02/EW_Circle_416x416-150x150.png爱德华·韦尔契(Ed Welch)教职员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zodw.html

 

 

 

 

回「控制情绪」页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