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简介伤痛与恢复

《教会》2008年7月总第12期(https://www.churchchina.org)

文/蒲公英



汶川地震引起了一阵辅导热潮。这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现象,大家开始注意人的心理问题。国内外各方豪杰蜂拥入蜀,希望能一展长才、造福黎民;电视媒体也不落人后,频频播报这方面的信息。笔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了一些入蜀从事辅导的豪杰义士。一般来说,国内人士大部分是公司人力资源人员,他们有些基本心理学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属一般性的无神论心理学;国外人士则是台湾9.21的服事人员,他们经历过地震的灾祸,有接触受灾者的经验。然而,笔者似乎并没有接触到真正辅导专业出身,又经过创伤恢复特别训练的人员。目前为止,似乎大部分的灾后辅导只着重在压力疏解的技巧和帮助孩童表达感觉的方法。这些技巧与方法在伤痛的初期能给予伤痛者一些情绪上的疏解。然而,技巧与方法永远无法解决伤痛问题本身,伤痛者的记忆里仍然存在着太多的惊吓与恐慌,他们心理上有着太复杂的情结,仍然有着一百个、一千个的为什么……

巴蜀灾后辅导的需要极大。有家人伤亡的人需要辅导;没有家人伤亡的人也需要,他们需要理解有家人伤亡者的心理,免得与后者相处时,造成后者心理上更大的伤害。孤儿需要辅导;领养孤儿的家庭也需要,他们需要理解孤儿的心理,才能真正地照顾关心这些孤儿,不会觉得他们举止怪异、性格孤僻。伤员需要辅导;服事伤员者更需要,他们需要理解伤员的复原速度不是由服事伤员的人来决定。进入灾区救援的解放军需要辅导,医疗人员也需要。他们需要面对自己能力、体力、精力的有限,他们的救援,跟整个灾祸比起来,不过是杯水车薪,眼见一个个的生命在自己眼前逝去,而自己却没有能力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这给救援者带来很大心灵震撼。伤亡者期盼被救援的眼神,成了第一线救援者最恐怖的梦魇……巴蜀灾后,太多的人需要辅导,需要伤后恢复的辅导知识。

西方人和东方人对伤痛的恢复有根本上的差异。东方人经常急于恢复人的工作与能力;而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却着重于恢复“人”。当中国孩子生病时,大部分父母亲最担心的,是孩子在家休息太久,功课会赶不上;西方父母亲似乎不在意功课的问题,而更在意孩子的正常社交,因为正常的社交是人生命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东方人在经历伤痛时会压抑情绪,能够状若无事,依旧正常工作的便是英雄。然而,神所造的每个人不一样,神在每个人身上的带领也不一样。圣经上神看人重过工作,如果人不对,工作或迟或早都会发生问题;而当人对的时候,工作不会产生太大问题。工作可以很快恢复,然而,生命的重生与成长却需要时间。压抑没有处理好的情绪,日后会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问题。

此外,人经常不敢信靠神的恩典,而喜欢用人的方法,想要快速得到人所期待的结果。然而,在神的恩典中,重要的其实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过程中,人的诸多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被挑战;在过程中,人的生命改变与成熟,在过程中,基督在人的生命里越来越多地掌权……好的结果来自于正确的过程,过程对了,结果根本不是问题。某日电视新闻上报导某位“双拐老太婆”,双脚截肢后装上假肢,依然正常行走,正常生活,在医院中四处游走,安慰截肢的孩童,鼓励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然而,她从未提及自己从双足截肢到正常生活的心路历程,过程中的情绪起伏与挣扎傍徨……那些被截肢的孩子看到她时,的确可以得到一时的安慰与鼓舞,然而,安慰与鼓舞永远无法取代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必需经历的挣扎。甚至,过分地强调积极的人生观,会使人怀疑自己在复原过程中所必需经历的正常挣扎,从而否定自己的复原,以至于陷入绝望。复原的过程就是辅导。

人并不喜欢伤痛,因为伤痛的感觉不好,伤痛又意味着人的软弱与无力。然而,伤痛并不是人类的敌人,死亡才是。事实上,伤痛是一个生命的现象,是当人失去所拥有时的自然反应。人不可能活着而不伤痛,因为人不可能永远地拥有这个暂时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伤痛是当人面对“暂时”,发现自己有限、软弱与无助时的自然表现。对伤痛的认知是恢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因为恢复的本质,是个体生命的再生,是死里复活的经验,是复活的基督在人生命中的掌权。而无法伤痛,没有伤痛的感觉,却是一个死亡的现象:心的死亡,爱的死亡,热忱的死亡,跟神或人关系的死亡,跟世界接触的死亡,生命意义的死亡,正直意识的死亡,梦想的死亡,希望的死亡,信心的死亡……死亡是与神隔绝。死亡的现象,是不在乎,冷血,失去付出的能力,失去爱的能力,失去信任人的能力,心硬,对世界没有兴趣,没有希望,没有人生的意义与目的……

走笔至此,恐怕有许多读者已经看到,死亡也在自己生命中的某一部分掌权。在无神论的观念下成长,难以避免的,是我们自己都一直没有从某些伤痛中恢复健康。恐怕,我们自己得先经过恢复的过程,然后才有可能去帮助其他的人。



受伤者的需要通常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需要是安全感。对汶川地震的灾民来说,是生活上的稳定和物资上的供应。地震发生以来,海内外的金钱与物资源源不绝送入灾区,政府对灾民的照顾基本上很到位,大部分灾民现在衣食居住应已不成问题,这个阶段的需要大致已经满足。

灾民第二阶段的需要是聆听、安慰与理解。尽管经历同样的灾难,然而,每一个灾民记忆中的片段却不一样,他们的梦魇不一样,反应也不一样。灾民经历灾难后的心理非常复杂,决不只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而已。有家人丧亡者的心理更是复杂,自己的存活似乎是对死去家人的背叛,他们会自责,内咎,怨恨自己没有能力阻挡灾难,救助死去的家人……这个阶段灾民的需要只是聆听,让他们把他们复杂的心理清理清理,不管这些心理是多么不合事实。过早的给予答案会中断受创伤者的心理倾述,以致无法达到完全医治的果效。约伯记中神很有耐心地听约伯发牢骚,一直到最后,约伯所有可发的牢骚都发完时,神才向约伯显现,约伯所有的牢骚因而都得到化解。神并没有在一开始时就显现,让约伯哑口无言。往往是人,不喜欢输只喜欢赢,喜欢先发制人,不给其他人任何陈述表白的机会。

灾民第三阶段的需要才是辅导,是把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的生命一点一滴地带进受创伤者的生命里,是把永恒带入这个暂时的世界,是用一个不会朽坏的希望,来取代这个世界的堕落。

伤痛恢复的最后结果,是能够再爱,再给予,再付出;生活重新有希望,重新接触世界;生命重新有热忱,有意义,有方向,有目标;重新跟人跟神建立起关系……伤痛恢复的最后结果,是基督死里复活的生命。从受创伤,如同死了一般,到新生命在基督里的诞生、长大,到基督在他的新生命中掌权,这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从三、五年到七、八年。

至此,笔者意欲搁笔。本文不过是伤后辅导的简介,真正的辅导内容可参考Judith Herman, M.D.所著Trauma and Recovery。【1】

 

注解:
1、参见中文版:Judith Herman, M.D.,《从创伤到复原》,施宏达、陈文琪译,远流,2004。——编者注

 

 

「面对苦难」页

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