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輔導苦難中的人

《教會》20087月總第12(https://www.churchchina.org)

/約翰派伯
/江子 校/

 

本文基于五個假定,沒有這些假定,文中對輔導和苦難的論述都無法成立。

1.
輔導是在神萬般恩慈中的對話或勸勉。
2.
在主內交流和各樣關系中彼此輔導是通常的事。
3.
真實的輔導目的是籍著耶穌基督榮耀神。
4.
當我們以神為最大滿足時,神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最大的榮耀。
5.
苦難是人類的普遍經曆,是神為了他的榮耀而設置的,但卻危及每個基督徒的信仰。

如果智慧的輔導的目的是籍著耶穌基督榮耀神,如果當神的子民以神為最大滿足,神便得到最大的榮耀,如果人類普世的苦難經曆威脅到神的子民對神的美善的信心,及他們在神的榮耀裏的滿足時,那麼我們每天彼此交流的目的就必須是幫助我們在患難中轉為以神為滿足。我們實在必須幫助彼此將苦難看成是我們之所以要以神為滿足的原因之一。

我們必須在頭腦和心靈裏建立神的異象和神的方式,並以此幫助我們認識到苦難並不僅僅只是對我們在主裏滿足的挑戰,也是使我們在主裏得到滿足的途徑。我們要提倡將苦難視為是正常而有目的的,在這個沒落的時代,苦難不足為奇。幾乎所有美國文化的力量都有意要在我們的頭腦裏建立一種與此完全對立的世界觀。美國文化總是提倡最大限度的舒適、輕松和安全,避免任何可能引發不適、麻煩、困難、疼痛或苦難的選擇。這種文化力量再加上我們渴望及時滿足和瞬間快感的天性,這兩股力量聯合起來,極大地阻礙破壞了我們藉著苦難在神的榮耀裏尋求那更深的心靈滿足。

如果我們想要看到,彼此在生活中都尊主為最高的價值、最大的財富、生命中最深的滿足,那麼每個人都必須盡最大的力量將苦難的意義活出來,表現出來,並幫助其他人看到神的智慧、大能和美善在苦難背後的預定,在苦難之上的掌管,在苦難之下的維護,和在苦難之前的預備。世上最難的工作就是﹕改變墮落之人的心智,使彼此視神為珍寶,以至于當試煉來臨之時,我們可以視之為全然的喜樂,在困苦中快樂,在財物受損時歡欣,並最終說﹕死了就有益處。

這就是為什麼有效的輔導不是單單的醫療技能,而所謂的個性理論心理學的學位遠遠不是輔導的實質,輔導乃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使那個富有的少年官放棄他舒適的生活轉而愛上那萬王之王,以至于他可以甘心樂意地變賣他的所有去贏得那珍寶,(太13:44),耶穌說得很簡潔在人這是不能的(太19:26),我們彼此服事(輔導)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沒有技巧可以讓它成功。但是在神凡事都能!

當輔導面對患難時,這一點猶為清晰,我們要如何達成這個彼此關系(輔導)的偉大目的?在這個世界上,歸向耶穌意味著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苦難,我確信苦難是常態而不是特例。我們都會受苦;我們都必須受苦;而大多數的美國基督徒卻並未在心智上預備好去相信或經曆。所以神的榮耀,基督的尊榮,教會的穩定,對大使命委身的力度都瀕臨危險。如果我們的談話不能幫助人們通過苦難在神那裏得到滿足,那神就沒有被榮耀,基督也沒有被尊崇,教會只成為一個弱者用以逃避的安樂窩。那需要獻身才能完成的大使命也無法成功。

人如果完全接受耶穌,就確知會有苦難。夫子,無論你去哪裏,我願追隨你。真的嗎?



人人都會遭受苦難emdash —這一點毫無疑問。

當今生所要經曆的苦難都經曆過之後,還有最後一個敵人——死亡。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對于神所愛的人,死亡將是最後的一個苦難。對于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死亡都是令人恐懼的。在我二十幾年的牧會生涯裏,我陪伴許多基督徒度過了死亡前最後的幾個月,幾天,幾個小時,沒有幾個人瀕臨死亡的經曆是容易的。如果基督還沒有再來,與你我打過招呼的每一個人都會死去。你,我也將死去。我們都必須受苦,死去。

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幹。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光之中。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5-12

當發現死亡是肯定的,生命是短暫的,苦難是不可避免和必需的,一個智慧的牧者當怎麼做呢?詩篇90篇同樣給出了答案。那是一個禱告﹕求你回轉,為你的僕人後悔。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面對勞苦、艱難、患難和死亡,智慧的朋友和導師與詩篇作者一同呼求,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他們這樣為自己和別人禱告,哦,神啊,求你使我們飽得你永恒的慈愛,別無他求。”—— 于是,他們的生活和言談都以此為目的。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輔導者聽憑那些人照常在家庭、工作、娛樂、玩具、性、錢、食物、權力、地位、尊嚴中去尋求滿足,那麼當苦難和死亡把這些都拿去之後,他們便會變得苦毒,憤怒,抑鬱。而神的價值、美善、大能、智慧,榮耀都將在嘀嘀咕咕,抱怨,咒罵的陰雲中消失。

但是如果輔導者好好禱告,求神使我們以他為滿足;如果輔導者平時就是滿有愛心,言談間有智慧,告訴人們我們必須經曆苦難,我們更需要的是神,而不是安逸,神的慈愛比生命更好(詩63:3);如果輔導者有美好的生命見證,為別人的緣故,在患難中喜樂;如果輔導者固定在一個地方服事較長的一段時間,能和人們真正地建立起關系,那會使得許多人都可以視苦難和死亡如同獲益,從容面對,因為上帝是他們唯一的滿足,上帝也會因此而得榮耀,輔導事工的最終目的也就可以達到。


輔導及輔導者的苦難

如果有效輔導的終極目的是籍著耶穌基督榮耀神,如果我們給神最大的榮耀是以神為最大滿足,如果苦難會威脅到這種滿足而又非來不可,那麼我們應當講述、聆聽以幫助別人,從心底和詩篇作者一起說﹕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詩63:3),和保羅一起說﹕我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耶穌基督為至寶(腓3:8)。輔導者必須熱衷于培養這樣的人﹕他們從上帝所得到的滿足、穩固、深厚、無可動搖,以至于患難和死亡——失去這個世界所能給予的一切——都不會令他們埋怨、咒罵神,而是在神的應許中得安息。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16:11

但我們這尋常的凡夫俗子如何能這樣去輔導呢?答案就在于,我們必須經曆苦難,並在其中歡喜快樂,我們必須受傷,而又必須在主裏快樂。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從基督到使徒保羅到提摩太這三代的事工。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是為了受苦,他道成肉身,就是為了有一個血肉之體可以被折磨、殺害(來2:14)。苦難是耶穌事工的核心。



耶穌無論是向眾人講道,還是和人單獨談話,他的信息都是苦難。在這方面他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的苦難正是他所說的救贖。

盡管他與我們不同(一個輔導者的苦難無法成為別人的救贖),他仍呼召我們與他一同受苦。基督又使苦難成為我們事工的一部分,並且很大程度上成為我們信息的力量。當眾人要跟隨他的時候,他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19-20)換句話說,你們真想跟從我嗎?你們要明白呼召你們是要做什麼!

 

複活後的基督針對使徒保羅說,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徒9:16)保羅明白,為了教會的緣故,他的苦難其實是基督苦難必要的延續。所以他對歌羅西教會說,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

保羅的苦難並沒有使基督苦難的救贖價值更完全。人無法使已經完美的更完全,但保羅補滿了自己的苦難的延續,為那些因耶穌受苦而獲救贖的人作受苦的代表。

保羅必須為福音的事工受苦,那是基督苦難的必要延續。為什麼?除了以保羅自己受苦的形式將基督的苦難延續到其他人,還有其他原因。保羅的見證提供了另一個原因﹕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裏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複活的神(林後1:8-9)。注意,這裏苦難的目的是﹕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複活的神。這不是撒旦的目的,也不是保羅敵人的目的,這是神的目的。神預定了他的使徒的苦難,是為了使他們全然地仰望神。這世上的一切都會過去,如果還有什麼希望,那只有神,那使死人複活的神,僅此而已。保羅的苦難就是為了一次次地將他帶回到神的面前,知道神是他唯一的盼望和珍寶。

但那並不是神的最終目的,哥林多後書1:8-9因為2】起頭。保羅的苦難是為了支持前文所述的教會的安慰。保羅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意思。比如第六節說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所以作為神的道的輔導者,保羅的苦難不僅僅是為了使他單單仰望神,得安慰,也是為了給他所服事的人帶來同樣的安慰和拯救。他受苦是為了他們的緣故。

這是怎麼回事呢?保羅的苦難怎麼能幫助他所服事的人,將神視作唯一的安慰和滿足呢?保羅這樣解釋﹕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于死亡(林後4:7-9)。換句話說,保羅所遭受的各樣苦難都是為了表明,他事工的能力不是從他而來,乃是神的大能。保羅的苦難是神用來放大神莫大的能力。

保羅在第十節又一次說到,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常在我們身上。換句話說,保羅在基督的苦難裏有份,是為了更明白地展示耶穌的生命。一個智慧的、真正的輔導者的事工目的是展示基督,是表明基督比世上一切舒適和快樂更可貴,輔導者的苦難就是為了顯明基督的寶貴。保羅說,我天天冒死,好叫基督莫大的價值體現在我受苦的肉身上。就是這樣,保羅的苦難使他所服事的人將神視作唯一的安慰和滿足。這與技能無關,這是生命的見證。

在哥林多後書12:9保羅再次這樣說,當他懇求神將他身上的刺去掉時,基督回答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保羅回應說﹕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淩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保羅身上的刺使保羅謙卑,並顯明基督充充滿滿的恩典。

所以使徒的苦難顯明了神莫大的能力、耶穌生命的得勝、基督恩典的完美。當人們從使徒保羅的苦難中看到這一點,就會把基督看得比生命更寶貴,並活出榮耀主的全新的生命。【3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3:18解釋了這個道理,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注視什麼就成為什麼,當我們在神的榮耀中真正認識神,我們會從心裏珍惜他,尊崇他,我們的生命也就被改變,一切都因此而改變。這就是聖經輔導的目的,這也是輔導者經受苦難的目的。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12有一節神秘的經文總結了這一切﹕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苦難、軟弱、不幸、艱辛,使保羅走向死亡,正是因為如此,才表明了保羅的偉大事工不是出于他自己,乃是出于耶穌,並彰顯出基督卓越的價值正賜生命給那些看見的人,因為生命就源自看見、並奉基督為至寶。

所以耶穌來是為了向人們說話,也是為了來受苦,他的苦難和死亡是他信息的核心。耶穌後來向保羅顯現,告訴保羅,保羅必須為福音受苦,並不是因為保羅的信息是他自己的苦難和死亡(保羅的信息是耶穌的苦難和死亡),而是因為藉著保羅的苦難,那些因耶穌受苦而蒙救贖的人可以看見基督的苦難,而基督的榮耀也就顯出宇宙至寶的、最耀眼的光芒。

當保羅幫助提摩太(和我們)的時候,他是怎麼說的呢?他以自身為例,在提摩太後書2:10中說﹕所以我為選民凡事忍耐,叫他們也可以得著那在基督耶穌裏的救恩和永遠的榮耀。神呼召保羅作神的道的輔導者,也就是為選民受苦。

保羅後來給提摩太同樣的呼召,我相信也同樣適用于我們。提摩太,培養門徒會令你付出巨大的代價。提摩太後書2:2-3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提摩太,把那道交托給別人,代價就是﹕和我同受苦難。

就輔導而言,又當如何呢?保羅在提摩太後書4:2-5正面回答了這個問題﹕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因為時候要到,人心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作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務要傳道【4】,忍受苦難!講真道,提摩太。代價呢?忍受苦難。

我們要用培養人的熱忱與人溝通;這樣的人在主裏所得到的滿足是如此深厚穩固,苦難和死亡都不會使他們心生怨言或咒罵神,反而使他們視之為大喜樂(雅1:2),並且與保羅一同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1:21)。這是怎麼回事呢?我說過輔導者必須受苦,這也是我前面這麼多篇幅所想要陳明的。但是輔導者又必須喜樂。你在事工中必然受傷,但你又必須在主裏喜樂。

當然保羅要求我們都要做到這一點。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我們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5:2-3)。我們關鍵要看保羅是如何看待他在真道事工裏自己苦難的經曆。他並不只是對歌羅西教會說﹕我為你們的緣故受苦,他說的是,我為你們的緣故在患難中喜樂。他不是只對哥林多教會說,我誇口自己的軟弱。他說的是﹕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林後12:9)。是的,我們會有憂愁,有時會有難以承受的憂愁。但是即便如此,他還是說,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當他寫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贊揚他們的信心時,他說﹕並且你們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領受真道,就效法我們,也效法了主(帖前1:6)。

為什麼如此強調在患難中從主得來的喜樂,在主榮耀的盼望裏的喜樂,從聖靈而來的喜樂?原因就在于﹕一切事工的目的都是籍著耶穌榮耀神。當我們在主那裏得到最大的滿足時,主就得到最大的榮耀。但苦難是我們在主裏滿足的最大威脅。我們忍不住會小聲嘀咕、抱怨、指責,甚至咒罵並放棄服事。患難時我們在主裏的喜樂就顯出了神的價值的光芒——那可滿足一切的神的榮耀——勝過了我們其它時候的喜樂所體現的神的榮耀。陽光下的幸福表明了陽光的價值,而患難中的喜樂表明了神的價值。在順服基督的道路上,喜樂地接受苦難和艱辛,比我們在平安的日子裏的所有信心都更能顯明基督的至高無上。

當輔導者坦誠地講述這樣的喜樂和患難時,其他人就會看見基督無比的價值,也會視基督勝過世上一切,從而使神得的榮耀更高一層。神的榮耀因而彰顯于教會和全地,輔導事工的最高目的方可達到。


輔導及眾人所受的患難

患難將臨到信徒,而且必將來到。它是我們呼召的一部分。在腓立比書1:29中,保羅告訴整個腓立比教會,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這是神給所有信徒的禮物,我們是命定受苦的。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3:3)我們是輔導耶穌的門徒,而不是Hugh Fefner5】的門徒。就算可能的話,當耶穌的道路充滿荊棘時,難道我們能期望走在鋪滿鮮花的道路上嗎?6

為著我們的生命彰顯神的榮耀,我們在患難中必須喜樂,而不是發牢騷和怨言。這就是為什麼聖經一再告訴我們﹕



人除非對生命之意義的思考和感受有著巨大的合乎聖經的革新,就沒有預備也不能在患難中喜樂。人性和美國文化使得在患難中喜樂,成為不可能的事。這是神籍著他的話在人心中所成的神跡。真正的輔導的目的就是成為神的代理人——藉著神的話促成這神跡的發生。

在約翰福音的結尾,耶穌對彼得說﹕但(你)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約21:18-19)換句話說,神命定某種患難和死亡,我們每人被召要籍此而榮耀他。因為,彼此坦誠交談的最大目的是榮耀神,所以我們輔導必須使人對如此受苦以及受死有所準備。

因此,輔導者明白他們自己的苦難如何影響他們對受苦人的輔導,就顯得很重要。

首先,神已經應許,當我們因生活中的試煉而破碎,謙卑,低調,唯靠神恩的時候,我們的交談就會變得更加深入而有吸引力。耶穌是這樣描述他自己的事工﹕凡勞苦擔重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享安息(太21:28-29)。如果我們心裏柔和謙卑,眾人就會從我們身上學習如何受苦。通過經驗你將學會如何聽,為何聽,如何悲歎,何時說,說什麼,如何沉默,如何果敢。而這就是患難在我們身上所要達成的工作。我們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裏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複活的神。(林後1:8-9)神旨在打碎我們所有虛假的自足,讓我們謙卑,像孩子般地依靠他。患難要臨到的就是這樣的輔導者。

約翰牛頓寫信給一位同時代的牧師說,這是神對你作為一名傳道人的呼召的一部分,即你應該體嘗神子民常遇到的各樣屬靈試煉,因而你才知道在他們疲乏之時該說什麼,並且這似乎也是必要的,它可使你不斷專注這個要點﹕沒有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7

毫無疑問,當我們為真理爭戰時,必須大膽,有勇氣,不懼怕人。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友好,關心,真誠詢問,關注,鼓勵,肯定,我們也許可以獲取對受苦人發言的機會,但卻不能給他們帶來生命。恩典意味著鼓勵和明白,然而我們的大膽必須是不怕心碎的大膽,我們的勇氣必須是懺悔和謙卑的勇氣。作為真理的衛士,我們必須是溫和的。如果我們急躁,苛刻,傲慢,精明,也許我們可以獲取對憤怒和愛鬥之人發言的機會,但我們卻會趕走那些處在患難中的人。保羅說得很清楚,我們降卑而受安慰,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我們所輔導的人必須感受到,我們在生活裏完全靠著神仁慈的安慰度過我們的每一天。

其次,神也命定我們在軟弱和患難的包圍中,靠著基督的喜樂的支撐而輔導,別人就看見基督是至寶,且明白他們處在愛中。在此我們要跨越美國文化的一個巨大障礙。20世紀是一個自我的世紀,幾乎所有的品德,尤其是愛,都被重新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這就是說幾乎所有的人都充滿著一種信念,且被這種信念所左右,即他們確信,一個人被愛的實質就是被看為寶貴或被尊重。也就是說,你愛我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你別無他求。受患難的人Sufferer)就是這一文化的產物。

所以神命定的輔導者受苦難,是要表明耶穌那超乎萬物的價值,因為我們與人交談時以基督為至寶。如果他們問你是以我為寶貴還是以基督為寶貴?我的回答是﹕我以基督為寶貴,且願程度更深,我也以你以基督為寶為寶貴。如果沒有聖靈的奇妙工作將人的自我從這中心挪去,這將不能使美國人得到滿足。他們被以自我為中心的愛所充斥,以至于很難明白什麼是真正基督徒的愛。真基督徒的愛不是把他們看為多重要,而是怎樣幫助他們欣然把神看為重要。這就是愛.如果我的追求停留在他們身上,我將陷入魔鬼的圈套和他們自我中心招致的滅亡。但如果我追求的終點是神和領人尊主為大,我才能將他們引向萬樂之源,而這使人以主為他們的希望、生命和喜樂的行為才是愛。

我們輔導的目的不是讓別人感到自己的寶貴,而是幫助他們以神為寶貴。我們與人交流的目的是培養這樣的人﹕他們不是因為自己被重視而感受到愛,他們感受到愛是因為他們得到耐心的幫助使他們欣然以神為重,即使他們自己遭受誹謗、侮辱逼迫、甚至殺害。這在人是不可能的,但在神萬事都能。當聖靈的大能進入我們愛心的交談,人們就會明白基督才是至寶,他們是被關愛的,並且這兩者合而為一。神所命定的能讓人們明白我們尊主為大的一種方法,就是讓人們看見在我們的患難中神是如何保守我們的。

第三,輔導者的苦難幫助我們從聖經中看到我們要對患難中的朋友說什麼。馬丁路德不是憑自己的經驗,而是直接引用聖經將這一點講得非常有力。他引用詩篇119:6771節﹕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現在卻遵守你的話……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這裏,路德找到解讀聖經不可或缺的鑰匙,就是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神的道中有些東西我們唯有透過淚水才能看見。

路德這樣說﹕我想使你們知道正確地學習神學的方法,我自己實踐過這種方法……你會發現詩篇(119)反複提出了這樣三條規律﹕oratiomeditatiotentatio (禱告,思想,患難)。8】這三者中他把患難稱為關鍵。患難不僅教你明白、知道神的話,患難更讓你體會神的話是何等地正確、真實、甘甜、可愛、有力、撫慰人心;是最高的智慧。【9 

他用自己的經曆一次又一次驗證了苦難的價值。一旦神的道通過你顯明出來,魔鬼就會來折磨你,把你變成一個真正的醫生,魔鬼的誘惑將你去追尋、愛慕神的話。至于我……我非常感激那些天主教徒們,魔鬼的憤怒藉著他們這樣鞭打、逼迫、恐嚇我,使我成為一個不錯的神學家,激勵我達到一個本來不能達到的目的。10

路德將與患難中的人一對一的談話或是向大眾講道統稱為神學,我稱之為事工。換句話說,詩篇119:71教導我們,輔導者的患難使輔導者明白了他們原本無法明白的聖經。我們的苦難使我們從聖經學會當說什麼,當如何說。

你首先要學會對人們說的就是,他們必須受苦。你要使這一點成為貫穿你所有談話的主題﹕他們會生病,他們會受逼迫,他們會受傷害,失望,挫敗;他們會死。他們需要反複被提醒這些事,因為我們文化中幾乎所有的力量都使他們遠離這些事實,使他們不去想,不做準備,當然一旦苦難來臨,他們也看不到苦難的價值。

當苦難教導你聖經的涵義時,你會學會並告訴別人其實所有的苦難都是渾然一體的,聖徒們會嘗到苦難的全部——疾病,逼迫,疼痛和死亡。

你會從羅馬書8:23告訴人們,我們會生病。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心裏自己歎息,等待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是的,你會教人們為疾病的治愈禱告,你也會誠心為他們代禱。但是你也會告訴他們,基督寶血所買贖的、完全的、最終的治愈,是在即將到來的那個不再有哭號、痛苦、眼淚的世代(啟21:4)。在現今這個世代我們歎息,等待我們的身體得贖。在世上我們的外體毀壞,可是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1:16)。我們要把這樣的光景活出來,說出來,給予我們所認識、所愛的人一個關于疾病的神學。

我們要講述,或大或小的逼迫一定會來。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3:12)。你要在教導中把握平衡,警告他們不必去引發進攻。我們的進攻不是靠聖徒暴烈的個性,而是靠福音、犧牲的道路和真理的事業。我們目標是以基督為至寶,不計代價地用真理愛世人。這個目標本身會招惹麻煩。我們在交談中必須講清真理,用真理去激勵別人,預備他們。

我們要談論我們將如何經曆各樣患難。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雅1:2)。 孤獨,誤解,沖突,失望,絕望——這才是培養那唯一的、真正的喜樂的真實環境。

我們要談論我們都必須死去,並且想方設法幫助人們到那日來臨之時可以說﹕死了就有益處。如果我們可以幫助其他人看到基督勝過所有死亡所能帶走的一切,那些人活著的時候就會成為最自由、最徹底、最富有犧牲精神的人。

我們不僅必須討論人人都會生病,遭逼迫,受苦,死亡,也要說明神的主權,為了眾人永恒的好處,神設定了人們所有的苦難。約翰牛頓再一次正確地指出,撒旦對抗神子民的一個主要武器,就是讓他們看不見許可撒旦的猖獗其實是神的設計。【11】輔導不應掩蓋神的設計,而是展示神的設計。這樣我們才能建造接受輔導的人,使他們在患難中得到希望和喜樂。他們一定要明白並珍惜這樣的真理,即﹕他們的敵人(自然的和超自然的)意思是惡的,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創50:20

一些人會被設計這個詞絆倒,其實神子民的苦難是神計劃好的,因而在苦難中也包含有美好的設計。威廉巴克萊(上一代老派的自由派神學家)代表了許多人的觀點,他說﹕我相信疼痛和苦難永遠不是神對他的孩子的心意。12】今天有開放神論者【13這樣教導,神並不是對每一件惡事都有特定的神聖的目的。14或者,如同有人所說的,當某個人導致了另一人的痛苦時,我不認為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神的旨意……我知道基督徒頻頻在人為的悲劇中談及神的旨意’……但我認為這只是虔誠地混淆視聽。15 

不要對患難中的人這樣說,這會破壞他們從聖經裏得來的希望。他們的希望就是——如果你深切地體會過,你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也可以說得非常甘甜——他們所有的苦難是天父為了他們的好處對他們的管教,是煉精信仰的烈火,是毅力、品格和希望的熔爐,是為那永恒的無比的榮耀的預備。當我們相信並喜樂,當我們都能說,主不變的慈愛勝過生命,那就顯明了基督無上的價值。【16】眾多的有智慧的人都承認著名基督徒作家Malcom Muggeridge在生命垂危時所說的,回顧我這90年,我認識到我在平順時期沒有任何進步,而唯有在困難的時候我才有長進,【17這不是偶然,而是設計。當我們有這樣的體會的時候,我們才會更警覺聖經是如何談論這一點,我們看到了才能向患難中的弟兄姐妹傳達。

輔導者的苦難和別人的苦難還有最後一個聯系,你自己的苦難會使你懂得教導和摸觸人的時機非常關鍵。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3:14-7)。智慧的談話包括選擇恰當的時機。在白天,我們生活,交流苦難和神美善的真理;而黑夜來臨,當你站在自殺者的斑斑血跡或剛滿周歲的男孩蒼白、冰冷的屍體旁邊時,你無需說任何話。這時你只需要去擁抱,這時那些在患難中的聖徒會欣慰,因為你的苦難教你懂得何時說嚴厲的話,何時保持沉默。

當你走過自己的黑暗幽谷時,你會學會這些,這是你一生的功課。若神呼召你去輔導別人,我懇請你不要吝惜苦難的功課。


作者簡介﹕

約翰派伯(John Piper),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列斯市伯利恒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 in Minneapolis)主任牧師。本文譯自“Counseling with Suffering People”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Winter 2003p.18-27)。


注解﹕
1
、本文源自一篇關于布道的早期文章,但轉換了基調。本文與Feed My Sheep(喂養我的羊)(Morgan, PA: Soli Deo Gloria Publications, 2002, pp. 241-268)一書中Preaching to Suffering People(向患難中的人布道)一文闡述了相同的聖經理念,但前者是輔導事工,後者是布道事工。

2、中文聖經這裏並沒有這兩個字,但隱含此意。——譯者注

3、林後4:7;林後4:10;林後12:9

4的原文是kerusso,是宣揚,聲稱,大膽而明確地講述。無論你是與一個熟人講話,還是與一千個陌生人講話,所講述的真道的範疇是不變的。講壇上的布道和喝咖啡時的聊天都應該大膽講述恩典福音的真理。

5、《花花公子》的創辦人。——譯者注

6John Newton, The Works of John Newton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5), Vol. 1, p. 230.

7John Newton, The Works of John Newton, Vol. 1, p. 255.

8Ewald M. Plass, What Luther Says (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59), Vol. 3, p. 1359.

9、同上,p.1360

10、同上。

11John Newton, The Works of John Newton, Vol. 1, p. 233

12William Barclay, A Spiritual Autobiography (Grand Rapids, Mich.: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5), p. 44.

13、開放神學﹕Clark Pinnock 1995年出版的The Openness of God一書中提出神的開放性Openness of God )觀念。開放神論是一個很含糊的標籤,代表人物還包括J. SandersD. BasingerW. HaskerR. Rice等,其主要立場是,神的預知不包括知道人未來的自由行為,否則在邏輯上是矛盾的,神若尊重人的自由,就要放棄對曆史絕對的掌控,即所謂對未來開放,但是神不能預知人的未來自由行為並不代表神不是全知或全能的。——編者注

14John Sanders, The God Who Risks: A Theology of Providence DownersGrove, Ill。﹕InterVarsity Press, 1988, p.262.

15Greg Boyd, Letters from a Skeptic: A Son Wrestles with His Father's Questions about Christianity (Colorado Springs: Chariot Victor Publishing, 1994), pp. 46-47.

16、希12: 11; 彼前1:7;羅5:3-4;林後4:17;詩63:3

17Quoted in Fred Smith, "Mentored by the Prince of Preachers," Leadership (Summer 1992), p. 54.




 

 

 

 

 

面對苦難

回主頁